暑期“三下乡”|探鲤城红墙,见古街新飞
发布人:我学院  作者:撰稿:司山永,摄影:司山永、方宁煊  发布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10

721日-24日,我学院“再见鲤梦”实践队来到福建省泉州市海滨街道新门社区,开展了为期4天以“探寻红砖古厝,品味魅力闽南”为主题的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队成员与新门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文化传承:社区课堂体悟闽南建筑

实践队在新门社区开设的闽南建筑体验课,通过带领小朋友们亲手制作古厝立体卡的方式,引导大家以更加生动、更加切实的形式体悟闽南建筑。让学生能够对从小生活的古建筑群有更深刻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于古建筑群的兴趣以及保护意识。

小朋友在制作古厝立体卡

乡村振兴: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梧林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重点规划区域为村庄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村落核心区域,旨在形成以文创、休闲、民宿为新兴主导产业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文化聚落,带动闽南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践队发现梧林结合“小娘惹”和伞IP,不仅让旅客感受到了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社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

雨伞装饰下的建筑外墙

古街改造:历史遗产的活化利用

实践队前往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改造项目实地调研。它的成功改造,是泉州在古街保护更新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实践。正如园区的文化理念“用文化涵养城市,用创意溢满园区”一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园区巧妙注入现代商业元素,为古街注入新活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不仅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空间,也为其他城市的古街保护更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实践队成员在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合影

以旧修旧:微改造探索新出路

在金鱼巷,实践队员们同时体会到了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被赋予新活力的街区。微改造的修复方式,在了解居民生活和情感的前提下,保留了当地的文化,在维护生活形态、降低文化冲击同时做到了民生优先,建立了参与式和可持续再生的“泉州模式”,通对古建筑的内部改造和功能升级,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保护优先、强化传承的国家方针不谋而合。

实践队员还对于古建筑保护方式等相关问题与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可以和谐共生。

金鱼巷入口

历史底蕴:博物馆找寻新思路

在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实践队见识到了不同时期的石牌坊、各式传统民居、各种形制的文物,它们浓缩了泉州深厚的建筑文化,以新颖而又独特的形式,展示着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积淀。深入参观学习的过程中,队员们逐渐领悟到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出闽南古建保护的新思路。

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

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的成员不仅切实体会到了泉州古建筑的历史魅力,更深刻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的原因。

古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灵魂的载体、与城市文脉的生成、传承、创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非要求一成不变或“冷冻式保存”,而要让其“活起来”,成为城乡特色标识和公众时代记忆,更好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欢迎关注我学院团委微博

Join Us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