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我学院2019级二十多位同学在杜波老师带领下,前往泉州惠安小岞镇开展“嘉庚建筑+小岞”教学工作坊”的前期调研活动。本次工作坊依托我学院四年级设计课程,得到小岞镇相关单位的极大支持,是一次极具特色的“校地合作”案例。
小岞镇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三面临海成半岛地形,是一个传统的渔业重镇,这里既有礁石岸线和细沙海滩等自然风光,也有惠安女和渔船鱼港等人文资源,吸引了许多著名艺术家们前来采风创作。因此,小岞镇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生活、产业、生态、文化串联整合,引入和加强艺术小镇品牌塑造,在探索发展道路中选择了‘生活艺术岛’的发展主线。
教学工作坊的设计任务由校地双方共同讨论和分析,最终选定小岞镇八处极具“潜力”的场地,希望设计完成兼具“实验性”和“现实性”的建筑方案,并举行公开评图和展览,形成具有一定“学术性”和“公共性”影响力的设计事件,助力小岞镇“生活艺术岛”的建设及其乡村振兴。
小岞美术馆:体验一座看得见风景的美术馆
工作坊的调研第一站来到了小岞美术馆,这是一座旧厂房改建而来的海边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董豫赣设计。美术馆通过借景手法,将树林、大海和净峰山等景色巧妙引入到美术馆视野中,同时将旧建筑构件重新布设而让原先的废材得到充分运用,在节省预算的同时,又传承和渲染了地域特色和历史的厚重感。建筑师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意匠,通过对宏观空间意象和微观材料细节的处理,完成一座不同于传统封闭式样而看得见风景的美术馆。
游览过程中,杜波老师详细讲解了小岞美术馆的空间布局、节点设计、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细节,并分享了诸多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故事,同学们不仅流连于美术馆丰富而奇幻的空间,同时也对其中的设计智慧赞叹不已。
场地调研:测绘记录每一处场地
参观完小岞美术馆,杜波老师和小岞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陈小卉亲自带领学生对八块场地进行调研,同时邀请各村书记为调研组讲解了各个场地的特点和功能需求。设计工作坊从小岞镇中选取了八块各具特色的场地:海带晒场、回迁住宅、竹构屋顶、船厂改造、垂钓餐厅、游客码头、民居废墟、树屋食堂等作为改造和提升的基地,设计从传承保护本地特色文化出发,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点带面激活乡村活力,实现乡村文化和产业的振兴。
经过陈主任和村干部对八块场地进行详细的介绍,调研小组对场地基调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分组对各自场地进行详细调研和测绘记录。
惠女林场:致敬惠女精神
在调研的最后,杜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小岞惠女林场,深入学习“惠女精神”。这座林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位于小岞镇七里湖,与净峰镇净峰林场和净峰惠女湾相连,是一片连绵2公里、总面积达1135亩的国家一级防护林,树种主要为木麻黄。在这片千亩防护林中,始终有20位惠女护林员,她们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书写出“荒滩变绿洲”的奇迹,扬起了当代惠女精神的又一面旗帜。
同学们惊叹于林场肃穆而神秘的空间氛围,亲身感受到几代植树人和护林员创造的奇迹,纷纷表示要学习“惠女精神”,在学校里锻炼出扎实的基本功,将建筑设计的图纸绘制在具体的乡村土地上。
本次活动作为党建结合教学服务乡村的具体实践案例,是我学院党总支近期重点支持的工作项目。杜波老师作为我学院“匠行党员工作站”站长,依托学院党建平台负责活动的具体策划与接洽实施。活动召集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负责具体行程制定、后勤保障和接洽联络等事宜,大家齐心协力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活动最后,入党积极分子王翊臣同学说道:“从调研开始我们就充满了未知与期待,美术馆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我很着迷于屋脊走道、鱼鳞走廊、石条玄关、混凝土拱洞等空间,那些创意的细节无不提醒着我们要加强自己的设计基本功。惠女林场是另一种震撼,我们没想到人类治理环境的行为如此伟大,惠女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虽然顶着烈日进行调研和策划十分辛苦,但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泉州惠安一个小镇的美丽风光,也让我感受到了它未来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我们一定尽自己所能为这片土地贡献自己微薄的设计力量。”